97年坐车去南方打工,遇到小偷,身无分文时,同车的大婶帮助了
晚饭后,电视机的音量被精准地调到了35。这个不大不小的数字,像一根看不见的标尺,横亘在我和父亲之间,丈量着我们之间那片沉默的领地。客厅里弥漫着新闻联播那熟悉的片头曲,而我的妻子林珊,则像往常一样,用指尖轻轻敲了敲我的胳膊,眼神示意我去看书房里那扇紧闭的门。
晚饭后,电视机的音量被精准地调到了35。这个不大不小的数字,像一根看不见的标尺,横亘在我和父亲之间,丈量着我们之间那片沉默的领地。客厅里弥漫着新闻联播那熟悉的片头曲,而我的妻子林珊,则像往常一样,用指尖轻轻敲了敲我的胳膊,眼神示意我去看书房里那扇紧闭的门。
屏幕上那行小字,冷冰冰的,不带一丝感情。我举着手机,站在轰鸣的车间里,周围全是刺耳的机床声,可我什么都听不见。我的世界里,只剩下那个红色的、扎眼的感叹号。
我正要去街角那家开了二十年的“福来茶馆”,她几步追上来,袖口沾着点青菜叶:您说现在这钱,给儿女还是自己攥着?真是愁死个人!
一小勺温热的米粥,凑到她干瘪的嘴边,她要含上好一会儿,喉咙里发出“咕”的一声,才算咽下去。
晚饭后,电视机的音量被调到35。这个不大不小的数字,像一根看不见的标尺,精准地丈量着我们家十几年来的安宁与沉默。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声音清晰而稳定,盖过了妻子张兰在厨房里轻微的碗碟碰撞声,也填补了我和她之间无话可说的尴尬。
晚饭后,电视机的音量被陈阳调到了35。这个不大不小的数字,像一堵用声音砌成的墙,精准地砌在我们中间。他盯着屏幕,我盯着他被电视光照得明明灭灭的侧脸,谁也没说话。
这句曾经刷屏家长群、学生朋友圈的标配,今年像被按了静音键。往年9月10号零点一过,手机叮叮当当能响到半夜;今年倒好,我守到0:15,群里只有一条腾讯新闻推送。
六月的蝉鸣裹着油星子撞进厨房,我踮着脚擦抽油烟机的滤网,塑料盆里浮着层暗黄的油垢。楼下张阿姨端着一碗绿豆汤上来时,我正踮着脚够吊柜顶层的瓷碗,花布围裙兜着半把葱,发梢沾了点面粉。
不是天气冷,是屋里没人气儿。客厅的窗帘拉得严严实实,光线昏暗,空气里飘着一股淡淡的药油味儿,混着没散尽的饭菜气。
我盯着信封上"周淑兰收"四个字,喉头像塞了团棉花。1998年夏天的蝉鸣"嗡"地涌进耳朵——那天我蹲在纺织厂更衣室地上,把写好的离婚协议折成信封模样,犹豫着要不要塞进建国的货车工具箱。他出车前拍我肩膀:"兰子,等我回来,咱去吃老马家的糖油饼。"
办公室的灯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,空调轻响,键盘敲击像下雨。
晚饭后,电视机的音量被调到35。这个不大不小的数字,像一层浮油,精准地覆盖在饭桌上空还未散尽的沉默上。我和妻子林慧各自刷着手机,只有六岁的儿子乐乐,还在一下一下地用勺子戳着碗里最后几粒米饭。
屋里没开灯,一股老房子特有的、混杂着潮气和饭菜余味的空气扑面而来。
存折是红色的,印着银行的金色麦穗标志,崭新得有些刺眼。可我心里,却像是被塞进了一块浸满冰水的抹布,又冷又沉,拧不出半点水分。
9月9日上午10点,上海南京路周大福旗舰店的防爆玻璃柜台被顾客拍得砰砰响——当日金价飙至1073元/克,较前日暴涨13元,创下品牌历史最高纪录。
“老人活太久,会把儿孙的福气吸走”——这话我妈小时候就说过,我奶奶听了直翻白眼。
妈捂着肚子倒下去的时候,我正在给自行车后胎打气。那辆永久牌的二八大杠,是我爹留下的,除了铃不响,哪都响。可就是这辆破车,驮着我上下班,风雨无阻。
客厅里,茶几上的保温杯冒着热气,电视机播放着晚间新闻,可屋里的气氛却冷得像冬夜。
我妈上周刚过完70大寿,吹蜡烛前她嘀咕一句:人老了最怕的不是死,是招人烦。
唢呐一声高过一声,名册上“伍佰元”的字被堂兄念得拉长了腔,像故意划在我的脸上。